拼音 | jǐng tián | 注音 | ㄐㄧㄥˇ ㄊㄧㄢˊ |
首字母 | jt | 詞性 | 名詞 |
近義詞 | 田井、 田地、 農(nóng)田、 農(nóng)地、 農(nóng)舍 | ||
反義詞 | 城市、 城鎮(zhèn)、 城區(qū)、 都市、 都會 | ||
基本解釋 | 1.相傳古代的一種土地制度。以方九百畝為一里,劃為九區(qū),形如"井"字,故名。其中為公田,外八區(qū)為私田,八家均私百畝,同養(yǎng)公田。公事畢,然后治私事。從春秋時起,井田制日趨崩潰,逐漸被封建生產(chǎn)關(guān)系所取代。 2.泛指田地。 3.在采礦工程中,一個礦田可分為屬各個井(坑)開采的若干部分,每個部分稱為一個"井田"。 |
井田指的是具有一定規(guī)劃的方塊田,井田制是我國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度,西周時盛行。那時,道路和渠道縱橫交錯,把土地分隔成方塊,形狀像"井"字,因此稱做"井田"。井田屬周王所有,分配給奴隸主使用。奴隸主不得買賣和轉(zhuǎn)讓井田,還要交一定的貢賦。奴隸主強迫奴隸集體耕種井田,無償占有奴隸的勞動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