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公問黃帝道:我從您受業(yè),通曉了有關九針理論的六十篇,早晚勤奮學習。年代久遠的簡冊,翻看得編絲都斷了,年代較近的簡冊,翻看得竹簡都磨損污舊了,但我仍然誦讀不止。即使這樣,我仍未完全了解其中的精要?!锻獯А菲镏v的“渾束為一”,不知道講的是什么。九針之道,大到包羅萬象,沒有不包括的東西,小到深入毫微,沒有比它更細小的,大的方面和小的方面都到了極點,高低也都深不可測,如何歸納總結它呢?人的才智,有的深厚,有的淺薄,思慮狹窄淺小,不能博大精深,又不能象我一樣勤勉學習,那就更不可能掌握九針之道。我擔心九針之道在后世會散失,不能傳給子孫,敢問如何概括其精要?
黃帝說:問得好啊!這是先師所禁戒之事,私傳是有罪的,要經過割臂歃血的盟誓才能傳授。你如果想得到傳授,為什么不誠心誠意沐浴齋戒呢?
雷公又一次拜禮,站起來說:希望在這里聽從您的指教。
于是雷公規(guī)矩地齋戒了三天,然后請教說:今日正午,我愿意行受業(yè)的盟誓。于是黃帝與雷公一起進入齋室,行割臂歃血的儀式。黃帝親自祝告說:今日正午,經過割臂歃血的盟誓傳授九針精要,有敢違背此誓言的,必定遭受災禍。
雷公又拜禮說:我接受盟誓。于是黃帝左手握著雷公的人,右手把書授給雷公說:你一定要謹慎又謹慎!我現在給你講授九針之道。針刺之理,以熟練掌握經脈狀況為首要任務,掌握經脈之氣循行規(guī)律,了解經脈的長短和氣血量,知道五臟相生相克次序,分別六腑的功能,審察衛(wèi)氣變化,因為邪從衛(wèi)氣而入是百病的根源。然后調和虛實。如為實癥,就針刺血絡瀉血。淤血瀉盡了,病人就沒有危險了。
雷公說:這些我都已了解了,就是不知道如何把它歸納起來掌握要領。
黃帝說:歸納理論,掌握方法就如同扎住口袋一樣??诖b滿了而沒有扎住袋口,袋中之物就會泄漏出來;方法使用了而沒有歸納整理,就不能適時而用,達到神妙的境地。
雷公說:甘愿當下等人材的人,不求學識淵博,卻概括出簡朋的方法。
黃帝說:未達到學識淵博的地步,卻概括出簡明的方法,這僅可稱為是好醫(yī)生,而不可以稱為是天下人的師表。
雷公說:我想了解作為一名好醫(yī)生應具備什么條件。
黃帝說:寸口脈象反應體內五臟之氣的變化,人迎脈象是六腑之氣在外的反應,兩者反應的臟腑氣表里相應,同來同往,就象二人共同牽引一繩索的兩頭,這邊牽引,繩動,那邊牽引,繩也動。春季夏季,人迎脈象微大,秋季冬季寸口脈象微大,脈象如此者,叫做正常無病的人。
人迎脈象比寸口大一倍,表明足少陽經有??;人迎脈象大一倍而呈躁象的,表明病在手少陽經。人迎脈象大二倍,表明病在足太陽經;人迎脈象大二倍而呈躁象,表明病在手太陽經。人迎脈象大三倍,表明病在足陽明經;人迎脈象大三倍而呈躁象,表明病在手陽明經。人迎脈盛,表明陽氣內盛為熱;人迎脈虛,表明陽氣內虛,陰乘為寒;人迎脈緊,表明有痛痹癥;脈代則病癥忽輕忽重。脈盛就用瀉法,脈虛就用補法,脈緊就取分肉間穴位針刺,脈代就取血絡針刺,并且同時服藥,脈陷下不見就用灸法,脈不盛也不虛就用平常的方法治療,這叫做“經刺”。人迎脈象大于寸口四倍,脈大且快,叫做“外格”,是不治的死癥。針刺治病一定先要詳細察驗人迎、寸口的內外脈象,觀察病的寒熱,以此來確診臟腑的疾病狀況。
寸口脈象大于人迎脈象一倍,表明病在足厥陰經;寸口脈象大一倍而呈躁像的,病在手厥陰經。寸口脈象大二倍,表明病在足少陰經;寸口脈象大二倍而呈躁象,表明病在手少陰經,寸口脈象大三倍,表明病在足太陰經;寸口脈象大三倍而呈躁象,表明病在手太陰經。寸口脈盛,病癥為脹滿、寒滯中焦、食物不消化;寸口脈虛,病癥為熱中、拉稀如爛粥、氣短、小便色黃;寸口脈緊,表明有痛痹癥;寸口脈代,則病痛忽痛忽止。脈盛就用瀉法,脈虛就用補法,脈緊先用針刺,然后用灸法,脈代則取血絡針刺祛除淤血,然后調治,脈陷下不見就僅用灸法治療。脈陷下不見,表明脈絡中有淤血凝結。脈絡中有淤血凝結,表明寒氣深入于血,血因寒滯,所以適宜用灸法散寒治療。脈不盛不虛,按平常的方法治療。寸口脈象大于人迎四倍,名叫“內關”。內關之脈象,大且快,是不治的死癥。針刺治病一定先要詳細查驗內外脈象和病癥的寒溫,以此來確診臟腑的疾病狀況。
掌握了滎腧經穴的作用,才可以傳授針灸治療的大的法則。大的法則是:脈象盛就僅用瀉法,脈象虛則僅用補法,脈緊則針刺、灸法并用且服藥,脈陷下不見就只用灸法,脈不盛不虛就按常規(guī)治療。所謂常規(guī)療法,就是服藥,也可用針刺或灸法。脈急可用針刺導去邪氣使之平和,脈代就需要安心靜養(yǎng),不要勞累用力。